九头鸟与楚文化
如果要给楚文化以一种形象的象征标志,恐怕没有比"九头鸟"更合适的了."天上九头鸟,地下湖北佬",难道还有比这句俗语更形象,更为人们所熟知和接受的吗?然而,九头鸟究竟是何物?它与湖北佬有着什么特殊关系?在它那神奇的形象下包含着怎样的深层文化内涵?这些不仅会挑逗起我们的强烈好奇心,而且对了解 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--楚文化的特殊性格,有着重要的价值. 一,楚人的九凤神 九头鸟形象的出现,最早源于楚人的九凤神鸟.出自战国至汉初时楚人之手的《山海经》,是记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文献.《山海经·大荒北经》中说:"大荒之中,有山名曰北极柜.海水北注焉.有神九首,人面鸟身,句曰九凤." "九凤"的神性,以它的名字即可得到证明.凤是我国古代最为崇拜的两大图腾之一,与龙并称.它是吉祥幸福的象征,《山海经·南山经》中说丹穴之山"有鸟焉,其状如鸡,五采而文,名曰凤凰……自歌自舞,见则天下安宁."《尔雅·释鸟》郭璞注:"凤,瑞应鸟."《说文》:"凤,神鸟……见则天下大安宁."由于凤凰是吉祥之鸟,古代有的帝王,如少昊,周成王即位时,据说都曾有凤凰飞来庆贺. 楚人有崇凤的传统.大诗人屈原在《离骚》中写到神游天国部分时,第一句就是:"吾令凤鸟飞腾兮,继之以日夜;飘风屯其相离兮,帅云霓而来御."据肖兵同志考证,全世界都十分流行的凤凰涅盘利用职权故事,最早就出自屈原的《天问》.先秦典籍中,多有楚人将凤比作杰出人物的记载,如《论语·微子》中,楚狂人接舆就对孔子作歌云:"凤兮凤兮!何德之衰?往者不可谏,来者犹可追.已而,已而!今之从政者殆而!"《庄子·人间世》中,也有类似的记录. 楚人崇凤心理也得到考古资料的证明.如1949年2月在长沙陈家大山发掘到的龙凤帛画;1963年和1971年在湖北江陵两次发现的凤踏虎架鼓,长沙马王堆汉墓的非衣帛画等,都是著名的发现.尤其是马王堆帛画,在天堂正中人面蛇身主神周围,就有几只大鸟环绕.而画面中部天堂入口处,也有一只鹰嘴人面怪鸟和两只长尾凤鸟.这与屈原诗中描写的意境十分相似.至今,崇凤心理在民间审美情趣中还占有重要地位. 说过"凤",再来说"九".九,在中国古代是个神秘的数字,天高曰九重,地深曰九泉,疆域广曰九域,数量大曰九钧,时间长曰九天九夜,危险大曰九死一生……就连唐僧取经也是九九八十一难,孙悟空是九八七十二变.为什么"九"字成为这种神秘的极数呢?据有的学者研究,这乃是因为"九"的本意是"九头龙"(或九头蛇)之故.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九头龙崇拜的神话.如《山海经》中就有"九首蛇身自环,食于九土"的神话,"九首人面蛇身而青"的相柳,以及九首食于九山霸九洲共工等神话形象.九头龙既为人们所崇拜,九头鸟当然也不例外. 在楚文化中,崇"九"传统也很明显.屈原的十分有名的系列作品,就叫做"九歌".这是屈原被放逐时,"见俗人祭祀之礼,歌舞之乐,其词鄙陋",故而"更定其词",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.屈原还有一个作品叫"九章",他的学生宋玉则有"九辩".《选游》一诗中,屈原曾写道:"朝濯发于阳谷兮,夕晞余身于九阳."《楚辞》中许多地方用到"九"字,如九天,九畹,九州,九疑,九坑,九河,九重,九子,九则,九首,九衢,九合,九折,九年,九逝,九关,九千,九侯等等;连帝颛顼的后宫,也是"九嫔".可见"九"在楚地信仰中影响之大. 综上所述,人面鸟身而九首的九凤,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个半人半鸟的图腾形象,它是我国九头鸟形象的最早原型. 二,从鸟神到鸟怪 九凤本是吉祥神鸟,但后世文献中的九头鸟,则妖气十足,主要表现是: 其一,滴血降灾,摄人魂气.唐人刘恂《岭表录异》云:"鬼车,春夏之间,稍遇阴晦,则飞鸣而过.岭外尤多.爱入人家摄人魂气.或云九首,曾为犬啮其一,血滴之家, 则有凶咎." 其二,点血儿衣,取人小儿.《天中记》说:"姑获鸟能收人魂气,今人一云乳母鸟.言产妇死化作之.能取人之子以为已子.胸前有两乳,有小子之家则血点其衣以为志,今时人小儿衣不欲露者,为此也." 其三,形象丑陋,性情凶暴.宋人周密《齐东野语》中说它:"身圆如箕,十脰环簇,其头有九,其一独无,而鲜血点滴,如世所传每脰各生两翅,当飞时,十八翼霍霍竟进,不相为用,至有争拗折伤者".(脰,即脖子). 此外,据说它还喜欢人们剪下的指甲,以便从中得知人们的祸福.谁有灾祸,它就落在谁家屋上鸣叫(《岭表录异》卷中).传说宋代景定年间,皇帝得了病.有一天,忽然青天大白日地看见九头鸟站在门前捣衣石上,哀鸣啾啾.当天晚上,皇帝果然病死了. 九头鸟即是大灾星,人们对它的态度自然就不友好了.南朝梁人宗懔在《荆楚岁时记》中,记载了当时楚地风俗:"正月夜多鬼鸟度,家家槌床打户,捩狗耳,灭灯烛以禳之."周密《齐东野语》中也说:"故闻之者,必吠犬灭灯,以速其过泽国." 三,千年毁誉之争 受人崇拜的九凤为何消失,取而代之以九头鸟怪呢?它为什么会由神变妖,由何时何地变为妖怪的呢?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令人困惑的谜. 据史书记载,周武王死后,其子年幼,由弟周公旦摄政,七年后,周公还政于长大成人的侄儿,是为周成王.当时有人进谗言,说周公早想篡位.年轻的国王加害于周公,吓得周公逃往楚国去了.后来周成王从周公的一份祭天祷祠上,发现周公对自己一向忠心耿耿,后悔自己的鲁莽,于是杀了进谗言者,把周公又从楚国接回. 这段历史说明了两个问题: 1,周,楚在周公时是两个敌对国.因为若关系好,楚必不给周公以"政治避难",会将他引渡回去. 2,由于周公曾避难于楚,对楚人的九凤神必然熟悉. 历史上,周,楚的确是死对头.周昭王率军亲征,竟死于汉水之中,成为异乡之鬼.周人对楚人之恨可想而知.我们知道:一个民族的神,在它的敌对民族那里必然会被说成妖.象埃及大神沙特(sat),在希伯来人《圣经》中就变成了撒旦(satan).我国东夷部族之神蚩尤,在华夏族那里便成了能飞沙走石的妖怪,周人将楚人的九凤图腾说成妖怪,并编出天狗断其一首的故事,也符合这条比较神话学的基本规律,至于是周公本人确有此事,还是民间传说附会于周公身上,那倒是无关紧要的. 天狗咬断九头鸟一首的情节,更露出周人编故事的马脚.古代南方对"九"尤有神秘感,认为"九"为极数,故"九凤"本来就是九头.而北方则不同,南方是"九阳",前面已说过;北方神话中却是"十阳",象羲和生十日,羿射九日留一日的故事,都很著名.他们把楚人的九凤,说成十头而被天狗咬去一头,显然是按他们的传统习惯,在编故事时把崇"十"的心理自然融汇进去了. 长期僻居关中的秦国,最后终于扫灭了包括楚国在内的六雄,统一了全中国.这对楚文化传统的传播当然不利,所以《山海经》后,九凤神的形象便完全消失了,而作为鸟妖的九头鸟形象,则在全国普遍流传开来.包括荆楚在内,对"鬼鸟"吠犬驱赶,已沿习成俗了. 这个故事显然脱胎于九头鸟怪传说,编故事者甚至知道姑获鸟即鬼鸟或鬼车.顺便说一句,按照传说,鬼车之得名,即来源九头鸟十八翼霍霍竟进所发出来的尤如人力车般的声音.但编故事者摒弃了"九头"的怪诞形象,以避免勾起人们对滴血降灾的鸟怪的记忆.他打破了一般人心目中"鬼鸟"或"鬼车"是不祥之物的心理定势,以"衣毛为飞鸟,脱衣为女人"的奇特幻想,并以凡人与仙女配婚,男耕女织的美好愿望,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.以致它超越了时空限制而升华起来,成为中国民间故事中一个十分流行的母题.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:中国羽衣仙女故事,是世界上极为流行的这类故事的东亚类型的故乡.据西方权威性的民间故事工具书AT分类法记载:这类故事遍及全世界五十多个国家与民族,已发现的异文达1200多篇,称得上是世界最流行的故事.日本学者君岛久子教授在她的《东洋的女仙们》一文中,说这个故事是由中国传到日本去的,其历史记载比日本早几百年之久.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的民族集团,中华文化是从远古以来各族人民劳动与智慧积淀而成的文化,是由许多部分融铸组合的一个大系统.在这个大系统中,还存在着许许多多子系统,这些子系统同样对人们的思想意识,精神风貌,心理气质等有着巨大而持久地影响. 换句话说,我们不仅要看到中华文化的共性,而且还应该注意各地区,各民族文化的个性.俗话说:"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."民俗往往是各地文化特色的一个标识. 九头鸟传说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,它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活动着的文化交流史.它即是南北文化融合与中华民族集体创造的结晶,又体现了作为中华文化的一分子的楚文化的独特风格.它由神变妖,由妖变仙女的戏剧性变化,体现了楚文化在民间传承中顽强的心理定势.通过对九头鸟形象中文化内涵的分析,我们可以随着它走进楚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. |